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宁夏故事
我的幸福相册|从“橄榄绿”到“藏青蓝”,初心不改
2025-07-23 07:31:37   
2025-07-23 07:31:37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刘谊(中)和同事上门给老年人讲解反诈知识。

  【幸福定格】

  讲述人:银川市公安局兴庆分局玉皇阁北街派出所副所长、一级警长 刘谊

  我出生在陕北老区一个警察之家,我的父亲从前是一名军人,后来转业当了刑警。从小,我就对军人和警察有种特殊情结,无论是家里的老相框里父亲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样子,还是现实中穿着警服的样子,都深深地刻在我心里。父亲常对我说,部队是个“大熔炉”,能够炼就一身“钢筋骨”。于是,1993年12月,我毅然选择参军,成为一名军人,保家卫国。

  我至今还记得穿上军装后的那股自豪劲儿,也记得初入军营时,叠成豆腐块的被子、高强度的训练、严明的部队纪律带给我的震撼。成为军人的10年,锻造了我干脆利落的性格、不服输的坚韧品质,也让我磨掉了年少的浮躁,懂得了担当和责任的分量。沿着父辈的脚印,2004年,转业后我也成为一名警察,保家卫国、为民服务成了长长久久的志向和信念,也是这份骨子里特有的血性与担当,让我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。

  从警那天我对着警徽宣誓时,心里就一个念头:不管穿军装还是警服,得让老百姓觉得“身边有靠头”。作为社区民警,我们干的就是家长里短的活儿,我的信念说起来也实在,就是让辖区的老百姓能睡个安稳觉;谁家有难事能第一个想到我,我能第一时间到。这志向不大,但做到了比啥都强。

  尽管当时我参加过各种适应性培训,对于心态的调整、角色的转换都有准备,但刚开始工作特别困难。因为方法欠缺,业务不熟,我被群众拒之门外,接连碰壁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,想要服务好群众必须先学好本领。

  2018年,辖区北环批发市场每天的报警量30多起,其中一小半都是婚姻情感纠纷。有一次,一位被家暴的群众找到我,讲述丈夫自上次家暴被调解处理后情绪和行为比以前还要恶劣,“有本事,你再去报警呀”,成为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想到那段时间,我们经常陷入拘留处理再矛盾反弹的恶性循环中,我意识到,仅靠公安刚性执法远远不够,必须打破“单打独斗”的旧模式。经过我多方协调沟通,2018年7月23日,在青山警务室挂牌成立了“全区首家妇女儿童维权警务站”——一个集矛盾调处、心理疏导、家庭教育、法律援助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,让家庭暴力由之前的“一家独唱”到“多元共治”,这不仅是警务模式的创新,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。截至目前,我们维权警务站成功调处各类纠纷346起,无一起民转刑案件。同时,通过创新“三点一中心”警务新模式,我们将辖区行业场所多、流动人口多、老旧小区多的“三多”地区,治安热点、难点、乱点聚集的“三点”地区,打造成宁夏社区警务的“亮点工程”,被公安部在全国推广直播。通过打造全区首个“无护栏”小区,创新“青山三结合四机制”反诈工作法,在反诈持久战中也取得不凡成绩。

  当我看到辖区内一个个破碎的家庭重抬欢笑,听着一句句真诚的感谢,接过群众递来的一面面锦旗时,心里满是温暖与感动,觉得所有风里雨里的奔波,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值了!

  【数据观察】

  近年来,宁夏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、国防和军队建设,积极作为,勇担使命,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,创新开展转业军官直通安置,健全“阳光安置”工作机制,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围绕“促进新退役士兵转变角色、融入社会”目标,宁夏积极探索适应性培训“新方法”,创新培训方式、打造精品课程、精准对接服务,实施全覆盖。这些做法让退役士兵融入社会更顺畅、就业创业更有信心。

  2024年,宁夏转业军官100%安置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;100%的退役士兵安置在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。全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2455人,参训率达到100%。

  【心愿清单】

  作为退役军人,宁夏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给予我的支持,像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,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决心,我不会辜负“退役军人”这个光荣的身份。近几年,宁夏优军保障工作越来越好,“崇军行动”中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,让我们无论在出行或医疗保障等方面,都能真切感受到退役军人的光荣。

  作为宁夏首届“最美退役军人”,未来,我会在自己的岗位上,将社区里的“平安账”算得更细,同时,当好“传声筒”,实实在在地帮助辖区百姓解决好他们的急难盼愁。在社区这方小天地里,继续做老百姓信得过的“贴心人”,用自身的微光,照亮身边更多角落。(记者 杨嘉琪 马丽 文/图)

【编辑】:张静
【责任编辑】:杨丽